任友群🧑✈️😠:“雙一流”戰略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未來發展
· 縱觀世界範圍內的一流大學,國際化都是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高等教育國際化呈現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發展態勢🤽♂️。
· 要把高等教育國際化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有針對性進行整體布局。
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帶來了新一輪的國際化浪潮🍧,中國的大學也不可避免地加入其中。2015年底🌼,國家頒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將“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加強國際協同創新,切實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作為五項改革任務之一。“雙一流”戰略下,中國大學的國際化承擔著怎樣的使命👨🦽➡️,是被動應對還是積極作為,都需要我們從理論和實踐上予以回應。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戰略意義
國際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潮流🤷🏻♀️🧕🏻。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跨國🕗、跨地區流動成為新常態。在教育領域,這種國際流動也在自覺不自覺地發生🫅🏽。盡管各國大學文化、特色不同,但開放包容🍬、合作互補已經成為共同的選擇。縱觀世界範圍內的一流大學🚱,國際化都是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必須在全球的視角下審視教育改革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已超越教育政策層面而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博洛尼亞進程、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等,都是世界高等教育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具體實踐。
國際化是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要求。國際教育、人文和學術交流是國家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是我國面向全球傳播中國聲音、匯聚中國精神、宣傳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戰略舉措🔸。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話語權與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的持續提升😉,“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提出🛁👨🏻🚀,對我國大學提速國際化進程提出了迫切要求👩🏻🍳。正如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留學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時所指出的🕵🏽♂️:留學工作要適應國家發展大勢以及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統籌謀劃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培養造就更多優秀人才👩🦳,努力開創留學工作新局面。
國際化是衡量大學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國際化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特征👏🏻🌑。世界一流大學在服務本國、面向世界方面有著強烈的使命感👳♀️。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提出“把服務於國家作為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則,但要認識到這需要全球性的參與、合作與競爭”;英國劍橋大學校長萊謝克·博裏塞維奇爵士提出“最好的大學也是最為國際化的學府𓀌,此等學府應不僅具備胸懷天下之誌,也應具備‘讓世界更加美好’的實力”。這些大學正是把自己的使命擺到國際化的高度上來定位🧓🏻,才能獲得全球一流的生源👩🏻💼🤔、師資隊伍和教學資源,才能產出人類社會共同的知識、傑出人才和科技成果。同時,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推進,必將為本土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引入更多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創造更廣闊的交流平臺和合作空間🌖🫵🏿,促進資源互通🫱🏿,激發教育智慧,增強國際影響力,使高等教育的未來呈現更為豐富的可能性。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拓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屬的國際大學聯合會(IAU)定義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隨著國際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呈現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發展態勢,其內涵也在不斷深化和拓展。
不是“簡單增量”,而是“復雜變量”。國際大學聯合會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既有學校內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化🤴🏼,既有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變化”。國際化並不只是簡單地增加交換生和在校留學生數量,不只是多召開幾次國際會議或多延聘幾位外籍教師,不只是多開設幾門外語課程或多設立幾個“國際日”,更重要的是通過國際化😶🌫️,更新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引發高校改革發展的“連鎖反應”。
不是“單向流動”,而是“雙向互動”。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學習為主、引進為主的單向性輸入❌。只有基於平等互利的原則,“引進”和“輸出”雙向互動、合作共贏的國際化才有可持續性🛩。而且我國自身內部蘊藏著豐富優質的國際教育資源,不少專業領域已經躋身“國際教育援助國”地位。如華東師範大學依托自身教師教育的優質資源,成立國際教師教育中心,承擔國家“發展中國家教育碩士”項目,為撒哈拉南部非洲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培養面向未來的基礎教育領導者。因此,在強調“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切不可妄自菲薄,忽視“開發國內優質教育資源”,不僅要讓中國了解世界,也要讓世界了解中國。
不是“一味趨同”,而是“和而不同”。經濟全球化和國際交往的增多促使越來越多的領域建立國際通行的活動準則和技術標準,使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有了越來越多的“共同語言”;同時,各種大學排行榜在世界範圍內確立了“好大學”的標準,很多大學都自覺不自覺地用這樣的指標體系衡量自己的發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發了評價標準的趨同傾向和“接軌”意識🔶。任何一所發展中的大學都無法漠視高等教育所面臨的這種趨勢💁🏻🧚🏿♀️,不能遊離於這種趨勢和規則之外放棄與國際高等教育界的對話和融入🚶➡️💃🏼。但是,高等教育國際化也不應導致大學文化的同質化🏊♂️。在國際化進程中🫴🏽,既要放眼世界,學習國際上先進的辦學理念👩🏼💻,更要立足於本土特色,明確自己的定位👇🏼,這樣才能通過國際化最終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辦學特色,才不至於在國際化的浪潮中迷失方向🍅。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推進策略
發展理念堅持全球視野。國際間的迎來送往、師生的進進出出,這些都是外顯的國際化,更為重要的是辦學理念、視野、戰略的國際化♋️,它意味著我們要將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置於世界政治經濟宏觀變革背景之中,以國際社會的廣闊視野而非一國一域的角度進行設計和把握。對一所大學來說,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或大或小🧔♀️,但要看清將來應該是什麽樣的,就必須站在國際高等教育大平臺上審視自己,在國際高等教育大坐標系上定位自身。如華東師大的前身光華大學、大夏大學、聖約翰大學,一直有“學思結合、中外匯通”的國際化辦學傳統,學校一脈相承這個傳統,從“十一五”✍🏿、“十二五”到“十三五”規劃,都一以貫之地把國際化作為學校辦學戰略🛋,國際化也成為學校辦學的鮮明特色和核心競爭力。
人才培養強調國際理解教育。“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6️⃣、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高等教育國際化正從外部的人才流動轉向內部的人才培養🫱🏻,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深入到專業⛲️、課程🔥、教學🚂、實踐等核心要素中,從而推動高等教育深層次改革創新。首先要建立國際化的課程體系💅。要打破原有的專業壁壘,鼓勵學科交叉融合👔,開設通識課程和國際教育課程🪫,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註重能力培養,使學生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性💍。其次要營造多元化的文化生態。通過創新留學生趨同化管理培養、創建國際教育園區等方式,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一起學習和生活,在碰撞和融合中培養多元文化溝通、交流和理解能力。如華東師大探索成立了國際教育園區,吸引了諸如美國紐約大學、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美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CIEE)、法國裏昂商學院⚆、以色列海法大學等海外著名大學、教育機構在園區設立海外教學中心和海外校區🏊♂️,使華東師大校園成為各國學生學習中國文化、體驗中國高等教育、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窗口💇🏿;也通過引進這些優質教育資源,使學生有機會在校園內選修國外著名大學的課程👩🏽🍼,感受不同的大學文化和教育理念。
人員交流體現雙向互動🧑🏿🔬。學生國際化包括生源國際化和學習經歷國際化。近年來🖍👩🏽🔬,國內不少高校都有計劃地持續選派學生出國學習🪧;以聯合培養項目為紐帶,開展全方位實質性合作也方興未艾。始於2002年的華東師大與法國高師集團的中法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即是其中的成功典範。通過中法雙方師資互派,學生聯合培養👨🦼,取得了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豐碩成果。“走出去”也要“引進來”🏌🏽,我國提出了“到2020年,留學生規模要達到50萬人”的新目標🤎,中國有望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甚至成為全球留學生主要接受國之一。師資國際化則包括師資結構的國際化和師資水平的國際化👮🏿♂️。既需要吸引國外優秀人才☝🏼🦿,註重教師的“海外經歷”,使之成為大部分教師職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也要積極創造條件提高師資水平👨👨👧👦,努力培養能與國際同行進行平等對話的師資📌。
學術交流著重協同共享。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固然是學術交流🐠,但不同國籍的學者立足學科發展前沿,服務國際行業產業變革需求,確定共同科研選題,共建科研團隊或平臺👒,形成學術共同體🎪,則能進一步拓展國際學術交流的廣度👮🏻♂️、深度,催生出實質性的學術成果💂🏼。這也業已成為國際學術交流的趨勢。還是以華東師大為例,近年來,學校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法國高師集團🏂🏿、以色列海法大學等境外高校合作🤽♂️,搭建了雙邊的或多邊的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院、聯合研究生院等平臺,為提高學科建設和科研水平提供了新動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借與紐約大學共建上海紐約大學之機👼🏿,與紐約大學在數學🐗、計算化學、腦與認知科學😔👩🏻🌾、社會發展🧍🏻、物理共建了五個聯合研究中心,為加強科研合作、提高國際學術參與度提供了重要平臺👨🏻🦲。
治理體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建立國際機製🎓、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上海紐約大學的創立和運行,就是由華東師大和美國紐約大學等幾方“共同商量著辦”,在遵守國際規則的同時🧔🏿,也探索出中外合作辦學新模式、管理新機製。因此💹,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要恪守“共建共享共建”的全球治理理念,不僅要瞄準國際上通行通用的規則及標準,建立健全與國際全面接軌的現代高等教育製度和支撐保障條件,而且要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提高中國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製度性話語權。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政策保障
加強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要把教育國際化特別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有針對性進行整體布局🙎🏼♀️。一是針對“一帶一路”等新戰略強化服務導向,從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全方位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倡議沿線各國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二是針對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側重不同的合作重點,與發達國家合作交流以優質資源請進來為重點,與發展中國家則以教育走出去為重點,推進務實合作共贏。三是針對東西部區域特點註重因地製宜👩🏻⚖️,引導東部地區對標世界一流,率先實現現代化;支持中西部地區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形成各自的區域特色🕠💆♂️。
優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法治環境。一方面加快法律製度建設🌏,在諸如教育主權維護🫳🏿、教育質量評估與認定、辦學體製、許可審批程序、國際學歷認證等方面不斷完善法規製度👮🏼♀️,使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明確政府與大學之間權利義務的邊界💂♀️,確立政府“權力清單”,進一步擴大和落實大學的辦學自主權,讓政府的功能轉向提供完備的製度支持和規範的市場環境🎺🧘🏻♂️,實現大學辦學“法無禁止即可為”,政府意昂3“法無授權不可為”。
提高教育開放層次和水平🍏。提高留學教育的質量🫷🏽,完善全鏈條留學人員管理服務體系,創新來華留學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品牌專業和品牌課程建設力度,提升來華留學人才培養質量👱♀️🧑🏻🎄,打造“留學中國”品牌。提升涉外辦學水平,完善準入製度和退出機製🧙♀️,簡化審批製度,健全評估認證和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更好發揮合作辦學對學校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
提高全球教育治理體系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參與國際組織多邊教育行動,加強對國家重大教育理念規劃的研究🌃,主動在全球教育發展議題上提出新主張、新倡議和新方案🐕,從國際教育規則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製定者和積極倡議實施者。擴大教育國際援助力度,為發展中國家培養培訓教師和各類技能人才,積極開展優質教學儀器設備👷🏻♂️🫔、整體教學方案、配套師資培訓一體化援助🙅。
作者|任友群(華東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