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國家法治建設”——王利明副書記兼副校長在“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 推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座談會上的講話
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世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5月30日,劉延東副總理主持召開了“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 推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座談會”,參會的專家學者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了許多有見地的意見建議。專家學者們認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高校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高校哲學社會學工作者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𓀓,聚焦重大問題🫲🏻,服務國家戰略,深入開展應用對策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為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增強國家軟實力,提高黨和國家決策科學化水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我校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王利明出席會議並做會議發言🍬♚。
王利明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高校法學工作者和研究機構依托專業與學術研究的優勢,積極參與國家立法工作並提供了高水平的咨詢服務🤽🏼♂️,為國家民主法治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進入新時期🐻💝,高校法學工作者與研究機構要做到以下“四個堅持”👨💼,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推進國家民主法治進程。
堅持治學報國🙏🏽,履行社會責任。高校法學工作者最大的社會責任是為國家法律的製定🌋、完善提供論證和支持,為中國法治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一是直接參與立法活動;二是起草立法草案建議稿和立法理由書;三是就立法中的重大疑難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提出立法建議🧒🏻;四是總結國外立法經驗,提供立法借鑒⇾;五是發布立法質量評估,對法律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改革開放以來頒布的244部重要法律的製定和完善,都有高校學者的深度參與,都凝聚著高校學者的智慧和貢獻🪔。
堅持問題導向,深化對策研究🚻。法學是一門實踐之學📤,法治實踐中的重大疑難問題既是立法工作的難點,也是法學研究的重點。高校法學工作者必須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順應社會發展進步的潮流,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註意觀察與了解國家法治建設的動態過程🈁,敏銳發現與把握法治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深入地加以研究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和方案。
堅持立足中國,確立世界眼光👎🏼。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法治國家建設實踐表明⛹🏿,法治的進步與完善🌉,既需要立足本土🧑🏽⚖️,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又需要學習借鑒世界一切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高校法學工作者既要立足中國⚔️,將自己的研究植根於中國社會的深厚土壤,又要放眼世界👰🏽♂️,總結人類社會的規律,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立法經驗,順應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趨勢和潮流🙇🏽♀️🛳。只有這樣,才能得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研究成果⛹🏻♂️🍪,並為中國特色法治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堅持嚴謹學風👩👧👦👷♀️,提供真知灼見。科學的態度,客觀的立場,嚴謹的學風🏰,是高校學者開展高質量研究,提供高水平立法咨詢服務的基礎。在從事法學研究和參與國家立法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始終秉持“人民的福祉為最高的法律”的理念,堅持嚴謹求實的學風和學術良知,不人雲亦雲,不盲從潮流,不信口開河,“不唯書,不唯上”,堅持為民眾代言,為國家服務🎬。
《光明日報》2013年05月31日11版
(責任編輯:綜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