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一流"建設專題
- 學科交叉建設動態
[新華社]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近期,北大、清華🧑🏿⚖️、人大🈸😖、北理工、北師大等多所在京高校密集公布“雙一流”建設方案👩🍼,引發各方關註。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記者梳理發現,各校在方案中均詳盡規劃布局,以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呈現出三大亮點。
亮點一🧔🏿♀️:立足發展實際,建設目標清晰
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高👨⚕️、學科布局與國家戰略契合度不夠緊密🔡、具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性成果數量不多👨🏽🚀、學校製度和治理體系不夠完善……在這些公布的方案中,一些高校對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多重挑戰有著清醒認識。
為提升中國大學的辦學水平❤️🔥、學術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我國啟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2017年9月,“雙一流”名單出爐,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共計42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
在近期各大高校公布的方案中➙,未來學校發展的路線圖清晰可見🛃。例如👩🏻🦰,北大方案提出,到2020年,將學校整體建成世界一流大學,若幹學科水平處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到2030年,學校整體水平處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水平處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到2048年,將學校建成頂尖的世界一流大學,主流學科水平全面位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清華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2030年邁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2050年前後成為世界頂尖大學。北理工、北師大等高校的建設方案也都列出了“三步走”發展目標👨🏼🏫🏗。
亮點二:打造“學科群”🏭,加大交叉融合
在學科布局上🚶♀️➡️⇾,各校均加強頂層設計,在保持傳統優勢學科發展基礎上👨⚕️,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加快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以帶動學科整體水平提升和布局優化。
北大提出“30+6+2”學科建設項目布局👷,即面向2020年🫳,重點建設30個優勢學科🤾🏼♂️,推動部分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前列;面向2030年✪,部署理學👈🏻👩🎓、信息與工程、人文👩👩👧👦、社會科學等6個綜合交叉學科群,著力提升解決重大問題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此外🏇,還將布局和建設以臨床醫學+X、區域與國別研究為代表的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帶動學科結構優化與調整。
清華將重點建設建築💇♀️、土木水利、核科學技術與安全🅾️、環境、計算機等20個學科群⏫,並建設電氣工程🦖、力學✍🏼→、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等8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學科⏯,以構成合理的學科梯隊。
人大提出🌆,將打造學科“珠峰”🧶,建設學科“高峰”“高原”,提升一流學科整體實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其中,將著力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等優勢學科,爭取2020年進入世界一流。
北理工將重點建設高效毀傷及防護🧔🏻♂️、新材料科學與技術、復雜系統感知與控製等5個學科群👮🏿♂️,並計劃建設特色理科、醫工融合、軍民融合戰略與創新發展3個學科群。
亮點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瞄準前沿科技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是各校在“雙一流”建設中的重中之重。
北大提出,將建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建設🤦🏿♀️,並實現學生在學部內自由轉專業、在全校範圍內自由選課🏠。同時↘️,將推行學術型🧝🏿、專業型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全面實行博士生招生“申請—考核”製,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清華將全面實施本科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通過新生導引項目、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引導類課程,提升學生學習與發展的自主性。學校還將探索建立通識教育新模式,在部分院系推廣較為完整的2年期通識教育體系。
人大將建成15門示範性新生研討課,200門通識核心課程,100門研究性教學建設課程🗑,80個模塊400門跨學科學習課程,供全校學生選修👱。同時,還將升級10個跨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建設10個“本科學術拔尖人才培養支持計劃”實施試點。
此外,面向國家需求🧑🏿、立足國際前沿科技領域的重大科學研究,也成為未來各校提升科研原創力和競爭力的努力方向💃🏿👱🏿。
清華提出,每年遴選一批重大項目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在量子計算🔅、腦科學、高溫超導、新材料等基礎科研領域及重型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人工智能等應用研究領域開展重點部署。北理工將深化學術科研創新機製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科研分類評價體系👌🏻,並建設高效的交叉性科研大平臺🎅🧜、大團隊🙀🚱,聚焦前瞻性基礎問題和引領性科技問題。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