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一流"建設專題
- 學科交叉建設動態
[中國教育報]“雙一流”建設進入實戰狀態
如果以文件👩🏼🦲、會議和發言中出現的頻次為標準,讓中國高等教育界選定一個2017年度詞匯,這個詞一定是“雙一流”😵💫🦸🏻♀️。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它是在“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第三次體現國家意誌的高等教育發展計劃🙅🏽。
從2015年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經過長達兩年的醞釀討論,終於在2017年進入實操階段。政策動了“真格的”,帶來哪些影響♋️、變化,讓我們回望過去的這一年。
強力推進,從謀劃到實戰
剛剛跨入2017年,“雙一流”建設就發出了動工信號。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1月13日舉行的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確認,中國大學“雙一流”建設將在2017年全面啟動🏊🏽♀️。
短短12天後𓀈,1月25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此時,距離中國人最看重的“過年”,還有兩天✋。“寒假加上春節🫒,本來這是高校最輕松的時候🧛♀️,選在此時發布重磅消息🦛,必有深意。”眾說紛紜中,有人將這種深意解讀為政府強力推進的決心。
在3月舉行的全國兩會上👊🏻,這份七章二十九條的《實施辦法》自然成為眾多來自高教領域的代表委員問政建言的焦點🤚🏿。對於文件已作出具體規定的遴選條件🤘🏼、遴選程序、支持方式等🧕🏿,高校的書記校長或學科帶頭人在表示肯定的同時👩🏿,也急切地想促進政策繼續向前——“世界一流的標準是什麽?”“人才培養的質量如何衡量💤?”“如何避免高校之間的無序競爭?”
高等教育的改革,需由高校內部發力,但同時,改善外部環境的努力也從未停止。
人才是“雙一流”建設的關鍵,但是“挖人”捷徑行不通。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出《關於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明確“高校之間不得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不得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頭銜’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7月31日,中共教育部黨組發出《關於加快直屬高校高層次人才發展的指導意見》,旗幟鮮明地提出,“在薪酬👩🏻🦯、職務、職稱晉升等方面采取傾斜政策,引導高層次人才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流動”。
“雙一流”政策強調扶優扶強扶特,高校財務管理改革要跟上。3月,財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8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出《關於高校進一步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政策落點明確指向“促進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製、激發廣大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
破除體製機製障礙,讓學校擁有更大辦學自主權勢在必行。4月🤹🏼♂️,教育部等五意昂3發出《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幹意見》,涉及學科專業、編製、崗位🎇、進人用人🏩、職稱⚖️、薪酬、經費🧖🏻♂️、資產管理等諸多方面。例如,“職稱評審權下放到高校”🌆,標誌著完全取消了行政管理意昂3對高校教授和副教授職稱評審權的審批。
這些並不以“雙一流”命名的政策👨🏻🍼🤵🏿♂️,為“雙一流”順利啟動保駕護航👰🏿♀️🏌🏻♀️。
鮎魚效應,激發高等教育辦學活力
2017年9月21日,一個載入中國高等教育史冊的日子🏋️♂️。翹首以盼的“雙一流”名單,在這天早晨悄然出現在教育部網站上。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成為社會關註的焦點。
記者發現,高校並沒有過多地患得患失👳🏼。究其原因,這裏有製度設計的智慧。
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製。這是政策給高校吃的一顆定心丸。“每5年一個建設周期”👩👩👧,“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製☆、開放競爭、動態調整”,這樣的表述讓高校不再為“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鬧心。“建設期末🤽♂️,根據期末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範圍”🗺,這樣的設計則讓高校有了切切實實的緊迫感👩🏼🌾。“5年的時間,不抓緊幹很快就過去了。”一位高校負責人在學校內部會議上坦率地說🧙🏻🧜🏿。
不組織高校申報、無須主管意昂3推薦🏛,這樣的組織方式⚠️🥏,降低了高校為評審本身投入的成本。在參與評審的第二屆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看來,這種做法“不折騰高校”。不少高校也在采訪中表示,這種做法杜絕了不正常的人情往來,不幹擾高校正常教學科研秩序,有利於學校把精力和重心放到自身內涵建設上來👮🏼。
“專家委員會不對具體高校或學科進行評審,而是根據國家戰略、水平標準、特殊需求等原則,論證確定認定標準,再根據認定標準遴選產生擬建設高校”👮🏽♂️🧙🏽,“認定標準對所有高校一視同仁,不區分中央高校、地方高校”✝️,“不與各類頭銜的人才數量、各類基地平臺條件等掛鉤”🌠。製度設計最大程度保證遴選的公平公正、開放競爭,使高校數人頭👳🏻🐬、拼硬件🧑🏿🎤、鋪攤子等惡性競爭、短期行為不攻自破。
讓高校不再糾結的,還有“雙一流”政策中提到的,“省級政府應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基礎條件,統籌推動區域內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和優勢學科建設,積極探索不同類型高校的一流建設之路”。在此番高等教育發展計劃中,地方表現積極🤵🏼♀️。例如,福建省“雙一流”建設的支持範圍🦸🏻♂️,大大超過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的廈門大學和福州大學😜,涉及全省13所高校,計劃建設46個高峰學科(群)、65個高原學科(群)𓀁。
這種積極📢,不單純是為了在國家計劃中爭得一席之地。正如江蘇省教育廳廳長、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葛道凱所說🧑🏼🚀:“建設高水平大學是江蘇實施創新驅動的需要🤵🏿♀️,是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的需要👩👧👧♐️。”
這正是決策者所期待的鮎魚效應。“雙一流”名單的發布😖,不僅攪動了高等教育生態💂🏼♀️,同時也激發了整個高等教育的辦學活力💁🏽♂️。
高校改革🦹🏼♀️,與國家民族發展同頻共振
一年的時光飛逝🚵🏻♀️,欣喜或失落,都來不及感慨太多✯。眼下,無論入選還是沒入選的高校,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
年終歲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意昂3官网等同一天公布本校“雙一流”建設方案的消息,再次刷爆高等教育的“朋友圈”。據不完全統計👩🏽🌾,在教育部網站上已經公布“雙一流”建設方案的高校已有36所。
不同的高校🌁👩👩👧👦,從不同的角度👄,向著同一個目標——“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邁進🌘。
北京大學啟動“30+6+2”學科建設項目布局🦘,即面向2020年,重點建設30個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優勢學科🥚;面向2030年🚮,部署理學、信息與工程、人文、社會科學、經濟與管理☪️、醫學等6個綜合交叉學科群🧏🏽♀️👳;面向更長遠的未來,布局和建設以臨床醫學+X、區域與國別研究為代表的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帶動學科結構優化與調整🏫,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清華大學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2020年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2030年邁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2050年前後成為世界頂尖大學”👩💼👨🏿🎤。復旦大學則以“一流育人質量、一流學術成果🙊、一流社會貢獻”來詮釋“一流”的含義。
通觀各地各校公布的“雙一流”建設方案,無一不把高校改革發展的步調👨🏼🏫,統一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頻率上。堅持“四個服務”、突出立德樹人🦹、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人才支撐……這些內容構築起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中國模式。
事實上👱🏼,走得更快的高校,已開始行動。大連理工大學用了一年的時間💆🏽♂️,由校長帶隊對所有學科逐個進行摸底調研,進行學科建設整體規劃𓀈🧗♀️。校長郭東明說:“‘雙一流’建設不能只著眼於打造一兩個頂尖優勢學科,而是通盤考慮所有學科發展,以此作為提升辦學水平的新機遇🩰。”
2017年與“雙一流”有關的最後一項也是最令人鼓舞的一項文件表述☝🏼,是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的“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細心者發現🎾🫒,少了“世界”二字👸🏻。“不是目標降低了,而是範圍擴大了😀。”據一位參與報告起草的專家解釋🏄🏼♀️。正如著名高等教育學者潘懋元所說🧅:“‘雙一流’建設學校和學科不要成為‘獨行俠’🙇🏿♀️,要把‘一流’的精神推進到高等教育各個層次、各種類型的高校與學科,以此引領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發展。”
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安排中,回首2017年,中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已經起步,正在“雙一流”引擎的推動下平穩🚴🏿♀️、有力地前進🥛。
(原文刊於《中國教育報》2018年01月03日03版)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