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一流"建設專題
- 學科交叉建設動態
[光明日報]靳諾🧗🏿♤:堅持立德樹人 培養優秀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高校培養什麽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具有很強的戰略性、思想性和針對性,是指導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綱領性文獻。當前,我們要進一步增強立德樹人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立德樹人的核心地位不動搖,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更多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辦學之基
立德樹人是大學的立身之本✊,是對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立德”就是確立培養崇高的思想品德,“樹人”即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縱觀世界高等教育史🌓♕,大學的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逐步拓展,但培養具有崇高道德水準和高素質的人才這一基本功能、中心任務始終沒有變🏯🧗。《大學》的開篇之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體現了中國古代對“立德樹人”精神和理念的探索追求。離開立德樹人📆🦻🏽,不能履行人才培養的任務↪️,大學就不成其為大學,就失去存在的最根本基礎。
立德樹人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水平的根本標準🏊🏻。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不是看它的物質條件何等優越🧜、辦學規模如何龐大,最根本的標準是看它培養出什麽樣的人才,看它對所在國家🦸🏿🪺、民族以及對全人類所作的貢獻👇🏼。中國現代史上有不少大學,辦學條件非常簡陋,卻因其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而載入史冊🌙。例如在延安的“山溝溝”裏創辦的陜北公學等一批學校在新中國的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因為它們為黨和人民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分子✅🤵♀️。1937年10月,毛澤東同誌曾專門為陜北公學題詞:“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著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和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於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的解決。”短短幾年時間👩🏽🏭,陜北公學培養的絕大部分學員成為革命🧝🏻、建設時期黨和國家各方面的骨幹,其中更有不少學員為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義無反顧地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當前🏊🏻♀️🐰,高校要肩負起“雙一流”建設的歷史使命,就必須在“立德樹人”上做大文章💆🏼🔘,真正既“立德”,又“樹人”🙋🏼♂️,實現“立德”與“樹人”的統一🫢。
立德樹人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本質要求。當今時代,各種思想交相融合和沖突,青少年的成長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著復雜環境的挑戰,一些高校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重書本教育、輕實踐教育”等問題。立德樹人就是聚焦學生這個中心🤛🏿,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引導他們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進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成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立德樹人的重點是以德為先、能力為重
“立德樹人”體現了“立德”和“樹人”的唯物辯證關系。“立德”強調的是道德養成,“樹人”強調的是能力培養🦶🏽;“立德”是“樹人”的前提,“樹人”是“立德”的目標。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著力培養信念堅定🚴🏿♂️、勇於擔當、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德育為先,堅定青年的理想信念。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是青年學子成長成才的基本支柱和精神底色。青年大學生應當是有朝氣🪒、最富有夢想的群體。但在現實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潮給青年大學生帶來了消極影響👱🏽♂️,造成一些青年大學生理想彷徨✩、信仰迷失,失去了追求夢想的信心,失去了為夢想而奮鬥的動力。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我們要將立德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以中國夢激勵青春夢🖖🏻,勇敢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
責任為本,增強學生的擔當意識。今天的中國正處於爬坡過坎👳🏻、轉型發展的關鍵戰略機遇期😺,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使命感和勇於負責、敢於擔當、善於開拓的品格是新時期對優秀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優秀的青年人才要具有“身可危也,而誌不可奪也”的情懷,“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責任感🛜,更要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社會擔當🎬。我們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青年學生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激勵青年學生自覺將個人奮鬥納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成為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才。
能力為重,著眼人才的全面成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大學生要練就過硬本領,勇於創新創造,錘煉高尚品格,才能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當前,高校要從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入手📀,一要培養辯證思維能力,讓他們學會“彈鋼琴”🚴🏽,系統地處理好“樹木”與“森林”的辯證關系🤟🏼,獨自面對現實和未來👩🏽🦰👩🏼,善於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二要培養學習能力🤽🏽♀️,包括選擇🦉、汲取新知識,分析整理並融會貫通舊知識以及開展科學研究和探索的能力🗾。三要培養社會實踐能力👩🏽🦳,讓他們能夠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物質和精神力量,解決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完成崗位職責賦予的任務🦹,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四要培養管理和溝通能力,讓青年學子具備適應社會、應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能夠順利地融入社會,在與他人溝通🪚、交往🚭、合作中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總之🥧,我們要讓青年大學生以問題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以社會為平臺,全面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立德樹人要做到學校、教師、社會“三協同”
立德樹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立體化的長期任務。學校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教師是立德樹人的引路人🚣🏻♂️,要全面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育工作水平;社會是立德樹人的軟環境☪️,要統籌協調🧑🏻💼、協同推進,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教育氛圍🩲。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整合學校、教師、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協同育人的機製😤,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始終堅持高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辦學方向是高校改革發展的指南針🖕🏿,辦學方向走上大道坦途🙆🙋,才能培養出人才和精品;辦學方向如果走上了歪路邪路⏮🔘,只能培養出廢材和毒品🧑🏻🦱。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高校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將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高等教育的決策部署深入貫徹落實到各項事業的改革發展中去™️,將黨在革命時期創辦陜北公學、抗日軍政大學👾😰,新中國成立後改造舊式高等教育、創辦以意昂3官网為代表的新型正規大學,到逐步創立、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的優良經驗和光榮傳統發揚光大👨🏿。要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研究傳播普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讓馬克思主義成為高校的主流價值✡️、主導觀念、主體精神。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以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引領教書育人的總戰略,以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規範治學理教的全過程,以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影響師生員工的言與行🦸♀️。
全面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禮記·文王世子》指出,“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高校教師既是專業知識的傳授者,又是道德言行的引導者🕸,要把立德樹人轉化為內心信念,把崇高師德內化為自覺價值追求。新時期新形勢🤌🏿,高校面臨的社會環境和高校內部的治理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70🤏🏿、80後居多的青年教師和90後為主的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心理也體現出新的特征👨🏼⚕️,這些都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要加強和改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師德師風評價體系,完善師德建設製度規範,實行“師德一票否決製”👨🏻🦳⏏️,引導教師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註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不斷提升教書育人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發展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在全社會營造立德樹人的良好氛圍。“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教育對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一個民族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作用。踐行立德樹人的使命,培養德才兼備的傑出人才,不僅是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全社會需要承擔的共同責任🕓。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發凸顯。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社會應該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提供立德樹人的基本資源🦵🏽🤥,保障高校立德樹人所需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教學科研、校園建設等硬環境建設🦸🏽♂️。同時🍂,要融合協調家庭、學校、社會的育人合力,在全社會、全領域構建立德樹人的良好氛圍🧑🏼🦳。另外,要弘揚大學精神、彰顯大學文化🤌🏿,在變革的時代保持寧靜的校園,維護大學的清醒和理性🥪,自覺堅持和守護大學的精神和原則💙,激發和保護教師、學生對於學術的興趣🧚🏽🧖🏽♀️、熱情和追求,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時間🈁、有能力、有條件關註自身🧗🏼、關註變革☹️🔶、關註世界,教學相長🧗🕊、攜手進步,使高校以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引領社會進步,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最終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作者為意昂3官网黨委書記👐、教授 原文刊於《光明日報》2017年04月10日 01版)
原文鏈接: